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云笈七签第三部

作者:宋·张君房   发表时间:2024-06-02 13:48

目录

卷六十七金丹部五

金丹序


  《抱朴子》曰:予考览养生之书,鸠集久视之方,曾授披涉篇卷,以千计矣!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。然则此二 事,盖仙道之极也。服此而不仙,则古无仙矣!往者丧乱,奔 播四出。予周旋徐、豫、荆、襄、江、广数州之间,阅见移流 道士数百人矣。或有素闻其名,在云日之表者,率皆相似。其 所知见,深浅有无,不足以相倾也。人各有道书数十卷,亦未 能悉解之也,但写蓄之耳。时有知行炁、断谷、及服诸草木药 法,所有方书,大略皆同,理亦无异。或有得《道机经》者, 以为至秘,乃云是尹喜所撰。予告之曰:“此是魏世军督王图 所撰耳!非古人也。图了不知大药,止欲以行气入室求仙,作 此《道机》,谓道毕于此,此复是误人之甚也。”予问诸道士, 以神丹金液之事,及《三皇文》,召天神地祗之法,了无一人 知之。其夸诞自誉及欺人,云已久寿,及言曾与仙人共游者, 将太半矣?口之与书,微有妙说。或谓颇闻金丹,而今无复有 得之者,惟上古巳度仙人,乃当晓之。或有得丹方外说,不得 其真经。或得杂碎丹方,便谓丹法尽于此也。昔左元放于天柱 山中精思,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。会汉末荒乱,不遑合作,而 避地来渡江东,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。予从祖仙公,又从元放 授之,凡受《太清丹经》三卷,及《九鼎丹经》一卷。予师郑 君者,则予从祖仙公之弟子也,又于从祖受之,而家贫无资买 药。予亲事之,洒扫积久,乃于马迹山中立坛,盟而受之,并 具诸口诀,诀之不书。江东先无此书,书出于左元放,元放以 授余从祖,从祖以授郑君,郑君以授予,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。 然予受之已二十年余矣,资无担石,讵能为之?但长叹耳!有 积金盈柜,聚钱如山者,复不知有如此不死之法。就令闻之, 亦万无一信,如何?夫歃玉台则知浆茆之薄味,睹昆仑则觉 丘垤之至卑。既览金丹之道,则使人不复视小小方书。然大药 难卒得辨,当须且将御小者以自支持耳。然服他药万斛,为能 有小益,而终不能使人遂长生也。故老子之诀言云:“子不得 还丹金液,徒自苦耳。”夫五谷犹能活人,人得之则生,绝之 则死,又况于上品之神药,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?夫金丹 之为物,烧之愈久,变化愈妙。黄金入火,百炼不消,埋之, 终天不朽。服此二药,炼人身体,故能令人不老不死。此盖假 求于外物以自坚固,有如精之养火而不灭,铜青涂脚,入水不 腐,此是借铜之劲以扞其肉也。金丹入身中,沾治荣卫,非但 铜青之外传矣。世间多不信至道者,悠悠皆是。然万一时偶好 事者,而复不值此法,不值明师,无由闻天下之有斯事也。

  予今略抄金丹之都较,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,后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,精修之不可守浅近之方,而为之足以度世也。遂 不遇之者,直当息意于无穷之冀耳。想见其说,必自知出潢潦 而浮沧海,背萤烛而向日月,闻雷电而觉布鼓之陋,见巨鲸而 知寸介之细也。如其喽喽,无所先入,欲以弊药必规升腾者, 何异策蹇驴而欲追迅风,棹蓝舟而欲济大川乎?又诸小饵丹方 甚多,然作之有深浅,致力势不同,虽有优劣,转不相及,犹 一酉殳之酒,不可以方九匋之醇耳。然小丹之一者也,犹自远 胜其草木之上者。凡草物烧之即腐,而丹砂烧之成水银,积变 又还成丹砂,其去凡药亦远矣!故能令人长生。神仙独见此理, 其去俗人,一何缅邈之无限乎!世人少所识,多所怪,或不知 水银出于丹砂,告之终不肯信,云丹砂本赤物,从何得成此白 物?又云丹砂是石耳,今烧诸石皆成灰,而丹砂何得独尔?此 近易之事,犹不可喻,其闻仙道大而笑之,不亦宜乎!上古真 人愍将来之可教者,为作方法,委曲欲使其脱死亡之祸,可谓 至言矣!然而俗人终不肯信,谓为虚文。若是虚文者,安得九 转九变,日数所成,皆如方耶?真人所以知此者,诚不可以肤 近思求也。

  予少好方术,负步诸门,不惮艰险,每有异闻,则以为喜。虽见毁笑,不以为戚,安知来者而不如今!是以著此以示识者。 岂苟尚奇怪,而崇饰空言,欲令书行于世,信结流俗哉?盛阳 不能荣枯朽,上智不能移下愚,书为晓者传,书为识者贵。农 夫得彤弓以驱鸟,南夷得衮衣以负薪,夫不知贵,焉可强哉? 世人饱食终日,未必能勤儒墨之业,治进德之务,但共遨游逍 遥,以尽年月。其所营也,非荣则利。或飞苍走黄于中原,或 留连杯觞以羹沸,或荒沉丝竹,或耽沦绮纨,或控弦以疲筋骨, 或博奕以弃功夫。闻至道之音而如醉,睹论道之事而昼睡。有 身不惜,动之死地,不肯求问养生之法,自欲割削之,煎熬之, 憔悴之,漉汔之。而有道者自宝秘其所知,无求于人,亦安肯 强行语之乎?世人之常言,咸以长生若可得者,古之圣人富贵, 以当得之,而鲜得者,是无此道也,而不知古之富贵者,亦如 今之富贵者耳。俱不信不求之,而皆以目前之所见者为急,亦 安能得之耶?假令不得决意信命之可延,仙之可得,亦何惜于 试之,小效但使得三二百岁,不犹愈于凡人之少夭乎?天下之 事万端,而道术尤难明于他事者也。何可以中才之心,而断世 间必无长生之道哉?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,便为无,则世人智 者又何太多乎?今若有识道意而犹修求之者,讵必便是至愚, 而皆不及世人耶?又或虑于求长生,傥其不得,恐人笑之,以 为暗惑。若所忌断万有一失。而天下果自有此不死之道者,亦 当不复为得之者所笑乎?日月有所不能周照,人心亦安足孤信 哉!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